傍晚六点二十分,直播间人数正逼近峰值。知名美妆博主「小鹿」像往常一样笑着展示新到货的腮红,弹幕滚动飞快。忽然她停顿了一下,微微蹙眉凑近镜头——画面里她的脸侧后方,一个模糊但形状清晰的蜜桃轮廓一闪而过。

网红在傍晚时刻遭遇mitao无法置信,蜜桃传媒全网炸锅,详情揭秘

“等等……那是什么?”她下意识回头,身后空无一物。

弹幕瞬间炸开:“刚刚是不是有个桃子飘过去了??”“特效吗?但小鹿没开特效啊!”“我也看到了!粉粉的还会动!”

起初小鹿试图用玩笑化解:“家人们是不是眼花了?今晚没安排灵异环节哈。”但随后三分钟内,同一现象重复出现了四次——每次都是一颗半透明、带着微光的蜜桃虚影在她肩侧浮现,停留2-3秒后消散。直播间在线人数从5万飙升至12万,相关关键词#小鹿直播间见鬼了#迅速爬上热搜末尾。

但真正让事件升级的,是十分钟后@蜜桃传媒官方的突兀介入。该账号突然在直播间狂刷10个“宇宙之心”礼物(单个价值人民币1,500元),并留言:“惊喜彩蛋,喜欢吗?✨”

舆论矛头瞬间调转。原来不是灵异事件,而是广告?愤怒的观众立刻涌入蜜桃传媒旗下所有账号谴责“阴间营销”,相关词条#蜜桃传媒滚出直播界#在两小时内获得2.1万讨论。但奇怪的是,蜜桃传媒始终未再发声,仅默默删除了那条留言。

更蹊跷的是,当晚八点整,另一个游戏主播「老K」的直播间出现了类似情况——他的游戏画面中突然浮现蜜桃图案的水印,整整五分钟无法关闭。观众录屏传播时,#mitao入侵直播#已形成现象级话题。

事实上,“mitao”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。早在三个月前,就曾有小众论坛用户发帖称在深夜刷短视频时,“屏幕右下角偶尔会闪过蜜桃LOGO,但一刷新就没了”。当时多数人认为是视觉疲劳或软件故障。而蜜桃传媒作为一家2022年注册的文化公司,旗下账号多为情感短剧和颜值主播,此前并未显露出技术倾向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其注册资本仅50万元,但近半年招聘信息中却频繁出现“全息投影技术员”、“AR内容工程师”等岗位,月薪均高于市场均值30%。

事件发生次日,蜜桃传媒终于发布声明,称“该技术为内部测试中的AR虚拟植入功能,因操作失误误接入主播直播间”,并表示已暂停相关项目。但这份声明未能平息质疑——如果真是技术测试,为何选中毫无合作关系的头部主播?又为何搭配高额打赏与暧昧文案?

有技术博主逐帧分析录屏后指出:该效果并非普通AR贴纸,而具备实体交互特性——当小鹿挥手时,蜜桃虚影曾随之轻微波动,这需要极高的实时渲染与空间定位能力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所有出现mitao现象的主播,其直播平台均接入了“星云数据服务商”,而该公司最大股东疑为蜜桃传媒法定代表人王某的表弟。

一时间,阴谋论四起:有人认为这是蜜桃传媒自导自演的炒作,旨在推广其隐藏的技术实力;也有人怀疑是数据接口被恶意利用,背后涉及更深层的平台漏洞。

真相或许更偏向一场激进的营销实验。接近蜜桃内部的匿名人士透露,该公司早在半年前就秘密研发“虚实共生”直播系统,试图通过强制性的视觉植入打破用户对广告的回避心理。“傍晚六点到八点是用户最放松的时段,此时插入超现实元素最容易形成记忆点”,该人士称,“选择蜜桃造型是因为公司名+视觉符号的双重暗示。

但这种未经授权的“入侵”显然踩中了法律与道德红线。多位受影响主播已联合声明追究责任,网信办也介入要求说明数据来源。大众在猎奇之余更产生警惕:当技术能随意潜入私人直播画面,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手机镜头、电脑屏幕也可能被未知力量“植入”信息?

蜜桃传媒的破圈尝试成了反噬案例。但其揭示的趋势值得深思——当VR/AR技术逐渐成熟,品牌方将不再满足于常规广告位,而会争夺用户的“视觉空间主权”。或许不久的将来,我们凝视的每一块屏幕,都会成为虚拟与真实交锋的战场。

截至发稿前,小鹿直播间仍有人不断追问:“那天晚上的蜜桃,到底是什么?”答案已不再重要。真正令人不安的是,下一次当你打开直播,或许飘过屏幕的不再是礼物特效,而是一颗沉默的、试图植入你意识的蜜桃。